中考地理知識點總結梳理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地理事物的標志。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南北)緯(東西)網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表現形式:a.數字式b.文字式c.線段式。性質: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單;反之則相反。
二、地形圖的判讀
1、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山地五種不同形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3、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
5、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達1萬多米。
三、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應用學過的知識,根據使用目的,正確地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大洲和大洋
1、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四大洋),三分(29%)陸地(七大洲)”概括地球海陸分布。
2、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圖2.6)。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大洋。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烏拉爾河。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四大洋: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陸的變遷
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板塊構造學說(目前最流行最科學的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鹕脚c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世界兩大系列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兩大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中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自轉 /公轉
繞什么轉 :地軸 /太陽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周期 : 約24小時 /一年
產生的自然現象 : 晝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臺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范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漢語:主要分布地區 : 中國 、東南亞等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2_、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區 : 中國 、東南亞等
○3_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4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5_——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10.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八年級中考地理知識點歸納
第一章 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中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屬于中緯度地區,屬于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于熱 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緬、)。
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是300萬平方千米,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我國的兩個內海是渤海 和 瓊州海峽。
8、我國領土四至:最北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多),最南是南沙群島曾母暗沙(4°N附近);(南北緯度相差近50°,距離相離5500千米,因而產生了季節差異);
最東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E多),最西是x疆的帕米爾高原(73°E附近)
(東西經度相差60度,距離相距5000千米,因而產生了時差);
9、渤海有我國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的漁場舟山漁場。
10、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郵政編碼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 縣 ,01表 投遞地段的代碼。
11、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2、我國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13、我國人口分布特點是以黑河(黑龍江)——騰沖(云南)為界,東多西少,分布不均。
14、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20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把實行 計劃、生育 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的是江蘇省。 面積的x疆維吾爾自治區。
16、在我國各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有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共 9 個。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 東 部和 中 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東北 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廣的民族是漢族,分布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 大雜居,小聚居 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我國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
第一章重點圖: P4圖1.4; P7圖1.7; P10表格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 青藏高原 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我國的地形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冰川廣布)、云貴高原(崎嶇不平,石灰巖分布)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海拔)、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緯度) ,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面積)、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4、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 ,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 2/3 。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開以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 建設。
25、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國大多數地方 普遍高溫 。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主要受 緯度位置 的影響,其次是 冬季風 的影響。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該線以北低于0℃,有冰期;該線以南高于0℃,無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是x疆吐魯番 ;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
26、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 高原氣候區。南京位于亞熱帶,北京位于暖溫帶。
27、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
28、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 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也是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我國四個干濕潤是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南京位于濕潤地區,北京位于半濕潤地區。不同干濕地區植被景觀也存在差異,自東向西依次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9、我國氣候特點: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的優點 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 寒潮、水旱災害、臺風等。
3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 (400mm等降水量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31、外流河:以降水補給,汛期主要出現在夏天。秦嶺—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含沙量相對較大;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無冰期,流量大,汛期長。外流河的汛期長短受降水影響。汛期最長的河流珠江,水量的河流是長江。
32、內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汛期出現在夏季,流量較小,多為季節性河流,汛期長短受溫度影響。塔里木河是的內流河。
3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
34、內外流區分界線:大致相當于400mm等降水量線。內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都是淡水湖,如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為青海湖(咸水),淡水湖鄱陽湖。
3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位于青海省境內,自西向東流經了九個省級行政區,在山東省注入渤海。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內蒙古的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河南的孟津。黃河下游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黃河在流經中游 河段后,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 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要想根治黃河,最主要的是是防止中游水土流失,因此,治黃的根本是 加強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
36、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山脈,位于青海省內,自西向東經過了11個省級行政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 、流域面積 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 ”和“黃金水道 ”之稱。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點是:湖北的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點是:江西的湖口。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宜賓以下四季都能通航。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威脅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37、從以下方面掌握黃河、長江這兩條河流,知識點要落實到圖上:發源地、源頭、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省區、流經地形區、主要支流、主要水利樞紐、沿線主要城市等。
第二章重點圖:P24圖2.4;P33圖2.15;P36圖2.17;P39圖2.12;P42圖2.26;
P48圖2.32;P53圖2.36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38、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屬可再生資源(土地、森林、水、水能等) ;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屬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等)。對于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護和培育 ,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于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
39、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0、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 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 非農業用地 。
41、我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占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 不足, 人與耕地 的矛盾尤為突出。(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
42、我國土地資源分布 不均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 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水土資源的地區分配不均表現為: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
43、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占耕地。
44、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45、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資源占2.5%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共占98%。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只占淡水資源總量的0.3%
46、我國水資源總量少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總量豐富,人均較少)
47、受季風氣候 影響,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從時間分配看,夏季 降水集中,冬春季 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 興修水庫 ,如三峽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樞紐的建設。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 地區缺水最為嚴重;北方地多水少,水、土資源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 跨流域調水 。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 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 華北、西北 地區。
48、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49、水資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資源有限;②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人為原因:①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淡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②水污染;③水浪費;④水資源利用率低。
50、解決水資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調水(解決空間分布不均);興修水庫、水利工程(解決時間分布不均);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