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教育
這學期,我要多讀書,多讀一些國內外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的著作,重點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并將好的經驗應用于教學之中。同時注意積累、總結自己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并記錄下來,讓自己的教學生涯也留下一行淺淺的腳印。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教育【篇2】
利用空閑時間我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收獲居然不小。
書中提到了教師要學會贊美,賞識。這不禁使我想到:贊美和賞識他人體現了一種智慧——你在欣賞他人的時候也在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著自己的人格;贊美他人體現了一種美德。
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贊美!
我們的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贊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贊美賞識,愿學生在教師們的贊美和賞識中長大,愿老師們在贊美之中成熟、優秀。
教師要有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讀完這本書,我對自己的這一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完整的人”、“稱職的員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職業”教師職業的這四重境界也將會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教育【篇3】
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后,對這位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極,崇拜至極。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建議,很好的借鑒,并運用于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面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46條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中提到的教師日記,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我認為蘇老提到教師寫日記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倡導寫教學反思。
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讓我懂得了教師應當通過教學反思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正如葉瀾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從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出當前倡導的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許多教師外出聽課、看課的機會很多,可是幾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聽他的課堂教學,為什么還是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這里我認為關鍵就在于教師缺乏這種學習的品質,缺乏課后反思的品質。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有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學期末統一的后補的,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教學反思居然是課前預設的。這樣哪還會有它的必要性,實用價值呢?所以,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和葉瀾教授所說的那句話我們更應該重視寫教學反思、并且堅持寫,以此促進我們的成長,以此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教育【篇4】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第75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師要有學習的愿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明白智力活動的奧秘的志向,只有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峰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的境界。我想告訴你,年輕的朋友一個簡單而又極其復雜的教育秘訣。
這個秘訣就是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位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我認為這個秘訣十分重要。我們完全應當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梁。那種只要帶領孩子去玩,和孩子們一齊分享快樂就行了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要建立與孩子間的真正友誼,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智慧,我們的信心和我們的情操去鼓勵孩子的行為和情感。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偉大的友誼,教師務必付出巨大的精神財富。
要想建立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梁,我們的教師務必付出真誠的、真心的愛。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愛,而教師對學生的愛則更加高尚。這種愛集中地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蘊含著更加廣泛的社會好處,這種愛,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有了它,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贏得學生的依靠,使學生樂于理解教誨,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教育【篇5】
蘇霍姆林斯基在《關于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指出: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
我們一直以來都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觀點:一個人如果是得了好的成績,好的評分,那他就認定是好人,如果得了糟糕的成績,那他就毫無出息了……這是多大的錯誤啊?!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怎樣做人,怎樣熱愛勞動。蘇大師給我們提出了“和諧教育”這一概念。告訴我們要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我想也可以這樣理解:首先要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其次是使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具有特長。我們要讓學生知道——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更是不可少的。
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充分地表現自己,從而得到全面的發展。教育者則應該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從多角度、多方位去評價學生,挖掘學生潛力,幫忙他們全面地發展。
使每一個學生在從學校畢業的時候都能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并使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