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表格試題
表格,又稱為表,即是一種可視化交流模式,又是一種組織整理數據的手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高考地理表格試題,僅供大家參考!
高考地理表格試題及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2013高考題廣東卷 )表1為四個國家的主要人口指標,據表可知
國家 | 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長率(%) | 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2010年0-14歲人口比重(%) | 2009年出生時預期壽命(歲) | |
男性 | 女性 | ||||
中國 | 0.6 | 143 | 19.5 | 72 | 75 |
印度 | 1.4 | 389 | 30.6 | 63 | 66 |
法國 | 0.7 | 118 | 18.4 | 78 | 85 |
美國 | 0.9 | 34 | 20.1 | 76 | 81 |
A.2009年中國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國男女性出生時預期壽命差值與美國相等
C.2010年中國0-14歲人口比重與法國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間中國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答案】5.D。
【命題立意】本題從知識點角度來看是考查“不同地區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從能力角度來看,是考查“從地理圖表中的信息獲取、不同類型數據的轉換”。試題難度:易。
【解題思路】直接提取表格中數據或進行簡單的數據轉換。
(2013年高考真題上海卷 )根據上海第一產業有關數據與三大產業產值比例變化圖回答問題。讀圖回答29~30題。
2000年 | 2008年 | 2009年 | |
農業人口(萬人) | 25.40 | 12.50 | 11.70 |
耕地(萬公頃) | 28.59 | 20.50 | 20.23 |
農業產值(億元) | 216.50 | 280.35 | 283.15 |
種植業(億元) | 61.84 | 106.07 | 114.29 |
牧 | 80.75 | 63.50 | 60.04 |
漁 | 36.53 | 55.23 | 51.39 |
農業服務業(億元) | 8.20 | 8.49 |
2000年到2009年上海農業產值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①種植業科技投入增大 ②漁業產值有增有減
③農業服務業有所增強 ④農業人口持續減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命題立意】以圖表材料為背景考查了上海的農業發展。命題立意重點在于獲取和解讀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推理的能力。難度偏易。
【解題思路】直接讀左表可知2000年到2009年上海從事農業人口、耕地面積、牧業產值、漁業產值均呈下降趨勢;農業產值、種植業產值、農業服務業產值均呈上升趨勢。故選A。
. 根據上海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圖表數據,上海農業發展的趨勢可能是
①耕地面積保持穩定 ②牧業產值將持續下降
③從業人口有所減少 ④農業產值比例將上升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題思路】根據三大產業產值比例變化圖可知,上海第一產業產值比例較小,但呈現出下降趨勢,即農業產值比例下降;第三產業產值比例不斷上升,即從事第三產業人口比重在不斷上升,第三產業不斷發展。結合海第一產業有關數據中耕地面積的變化可知耕地面積仍表現出下降趨勢。故選B。
20(2013年高考真題上海卷 )00年到2008年長江三角洲某地工業企業能源消耗總量翻了近兩番,根據該地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結構和單位GDP能耗變化圖表回答問題。讀圖回答27~28題。
2000年 | 2004年 | 2008年 | |
煤炭 | 83.43% | 86.51% | 89.99% |
石油 | 16.23% | 13.23% | 9.84% |
天然氣 | 0.34% | 0.26% | 0.17% |
.
2000年到2008年該地工業企業能源消耗基本特征是
①石油、天然氣消費總量下降 ②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未變
③石油消費量增幅低于天然氣 ④煤炭的消費比例不斷增大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答案:C
【命題立意】本題組主要考查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以及通過分析圖表獲取信息解決相關問題,以圖表為背景材料考查了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單位GDP能耗變化。難度中等。
【解題思路】直接讀左表可知2000年該地工業企業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比重較低;2008年該地工業企業的能源消費仍以煤炭為主,但與2000年相比較,煤炭消費比重不斷增加,石油、天然氣的消費比重在下降。故選C。
. 2000年到2008年該地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總量翻了近兩番的主要原因是該地
A.流動人口持續增加 B.工業企業節能改造嚴重滯后
C.高能耗企業比重增大 D.能源需求隨經濟發展而擴大
答案:D
【解題思路】該地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總量翻了兩番受該地區流動人口的持續增加影響很小,故A錯;讀右圖可知,單位GDP能耗不斷下降,說明工業企業注重了節能改造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減少了高耗能工業的比重,故B、C錯誤;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故D正確。
.(2013高考題廣東卷 )城市首位度是指區域內人口最多的城市與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數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區域發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表2是我國四大城市群兩個年份城市首位度數值。與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應弱化最明顯的是
城市群 | 城市首位度 | |
2008年 | 2011年 | |
京津冀城市群 | 1.62 | 1.52 |
長三角城市群 | 2.35 | 2.20 |
珠三角城市群 | 1.93 | 1.23 |
遼中南城市群 | 1.32 | 1.21 |
A.北京 B.上海 C.廣州 D.沈陽
【答案】9.C。
【命題立意】本題從知識點角度來看是考查“區域城市化的過程與特點”;從能力角度來看,是考查“對新材料、新情景信息獲取”。試題難度:易。
【解題思路】關鍵在于理解“城市首位度”的定義,數值越大,表示“核心首位城市壟斷資源程度越大”,對區域城市均衡化發展不利。數值下降,意味著居首位的城市集聚效應在弱化,明顯廣州變化幅度最大,說明珠三角城市群社會經濟發展要素布局趨向于均衡化。
表1是我國不同時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統計表。據表回答11~12題。
表1
時期(年) | 1985~1990 | 1990~2000 | 2000~2011 |
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 | 6. | 5. | 6. |
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 | 3. | 4. | 3. |
. 1985~2011年我國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總體變化趨勢為
A. 先增后減 B. 先減后增 C. 不斷增加 D. 逐漸減少
. 據表1并結合相關知識可以判斷,1985年以來我國
A. 城市新增用地以商業用地為主 B. 鄉村人口數量持續增長
C. 城市人口增長以自然增長為主 D. 農業用地面積有所減少
【答案】11.C 12.D
【命題立意】本組題考查學生閱讀表格的能力,同時考查了城市化的相關知識。難度中等。
【解題思路】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均為正值,說明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都在不斷增長,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第11題選C。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斷增加,大量的農業用地轉變為城市用地,故第12題選擇D項;城市用地主要以住宅和工業為主, A項錯誤;我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且我國人口增長模式已轉變為現代型,城市人口增長應以機械增長為主,C項錯誤;B項判斷依據不足。
(2013·四川卷 )下表是我國不同時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統計表。據表回答3~4題。
時期(年) | 1985~1990 | 1990~2000 | 2000~2011 |
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 | 6.49 | 5.72 | 6.22 |
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 | 3.77 | 4.28 | 3.79 |
A.先增后減 B.先減后增
C.不斷增加 D.逐漸減少
答案 C
解析 據表可知,我國1985~2011年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長率一直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長率。所以,人口人均城市用地總體變化趨勢不斷增加。
4. 據表并結合相關知識可以判斷,1985年以來我國 (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業用地為主
B.鄉村人口數量持續增長
C.城市人口增長以自然增長為主
D.農業用地面積有所減少
答案 D
解析 城市功能區中,住宅區面積最大,故城市新增用地應以住宅用地為主。城市化的表現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積增加,所以商業用地的面積將有所減少。我國城市化的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
總撫養比=(0~14歲人口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數;老年人口撫養比=65歲以上人口數/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數;少年兒童撫養比=0~14歲人口數/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數。
二、綜合題
.(2013年高考真題上海卷 )制造業空間集聚與擴散會影響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讀圖回答問題。(19分)
圖1 N市制造業空間集聚與擴散演變示意圖
(注:同心圓代表距市中心的距離)
圖2 2010年N市三類制造業企業數量空間分布對比
⑴據圖1,概述N市1996~2010年制造業空間變化的特點。(4分)
⑵據圖2,讀出16~48km范圍內三類企業數量的分布比例完成下表,并根據表中兩個范圍的數據歸納N市三類企業數量的空間分布特點。(5分)
技術密集型企業(%) | 資本密集型企業(%) | 資源密集型企業(%) | |
0~16km | 70 | 50 | 38 |
16~48km |
⑶分析2010年0~16km范圍內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資源密集型企業空間分布格局的主導因素。(6分)
⑷運用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原理,評價N市制造業空間格局變化的合理性。(4分)
答案:
⑴制造業集聚中心從城市中心區向郊區擴散;在城區周邊形成多個集聚區;集聚中心呈現出沿高速公路向外擴展的趨勢;制造業重心有向南遷移的趨勢。(任答兩點即可)
⑵
技術密集型企業(%) | 資本密集型企業(%) | 資源密集型企業(%) | |
0~16km | |||
16~48km | 26 | 40 | 50 |
可見,在0—16km范圍內,技術密集型企業明顯較多,資本密集型企業和資源密集型企業相對較少;在16—48km范圍內,技術密集型企業分布較少,資本密集型企業較技術密集型企業更多,資源密集型企業占主導地位。
⑶技術密集型企業的主導因素為科學技術和交通,0—16km范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比較密集,且交通便捷,信息、通訊等條件較好,因此這類企業分布相對較多。資源密集型企業的主導因素為地價和環境,該類企業一般占地面積較大,對環境污染較大,0—16km范圍地價相對較高,人口比較密集,因此這類企業分布相對較少。
⑷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應該是從城市中心向外圍依次出現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
合理性評價:N市制造業空間變化,使中心城區制造業就業密度降低,改變了原來中心城區制造業過分集中的格局,置換出的空間可建設商業區和居住區,使得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更趨合理,這胡利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區域的空間位置、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條件。因此N市制造業空間變化是合理的。
【命題立意】本題以某市制造業空間集聚與擴散演變過程及該市三類制造業企業數量空間分布對比圖為背景,考查了工業的區位、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等知識點。考查考生從圖中獲取和解讀制造業空間變化及制造業企業數量空間變化等信息的能力,以及調動和運用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知識,評價該地空間格局的變化。該題突出了地理的特色即突出了對考生讀圖能力的考查。難度中等。
【解題思路】⑴結合圖1的圖例,一方面對比三年的制造業就業密度分布狀況,分析制造業在城市中心和郊區的分布變化趨勢及制造業重心的變化方向,另一方面還要利用圖例中的高速公路,即分析制造業集聚中心與高速公路的關系。⑵首先明確圖2中縱坐標為企業數量累積百分比,其次通過表格中給出的0—16km內各類型工業企業百分比,正確讀出0—48km范圍內技術密集型企業占96%,資本密集型企業占90%,資源密集型企業占88%,然后減去0—16km內各企業所占百分比,即可得出16—48km各類企業百分比,最后根據數值分析三類企業數量的空間分布特點。⑶題可采用逆向思維。首先通過⑵的結論即2010年該市0—16km技術密集型企業比重大,資源密集型企業比重小,說明該范圍內適宜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而不適宜發展資源密集型企業,然后考慮該范圍(距市中心較近)內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有利條件與發展資源密集型企業的不利條件。⑷首先要明確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原理,即理想條件下城市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的分布位置,然后利用第44題中的結論即制造業的空間變化,分析這種變化對其它功能區的合理影響。
【易錯點撥】第⑵題很多考生審不清題,不注意圖2中的縱坐標為企業數量累積百分比,而誤把48km處的各產業的數值直接寫在表格中。
.(2013高考題福建卷 ) [選修6——環境保護]
表2是我國某區域 2008~2010年占用、增補耕地的平均坡度與平均海拔狀況,據此回答問題。
(1)指出占用與增補耕地分布的差異,并推斷增補耕地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9 分)
(2)簡述該區域保護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 分)
【答案】
(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區域;增補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區域。
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強教育與宣傳,依法保護耕地;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嚴格限制坡度大區域開墾。
【試題立意】本題以耕地變化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對耕地影響,關注民生問題,考查生活中地理知識。
【解題思路】
⑴仔細閱讀表格可知該區域耕地分布主要從坡度和海拔兩方面來描述,答題時要緊扣該兩方面,環境問題分析要注意題干要求“增補耕地”,可知增補耕地分布特點分析。
⑵可從工程、法規、管理、宣傳等方面答題。
(2013高考題重慶卷 )(26分)圖5為某河段示意圖,圖6表示該河段上①、②兩觀測點所測得年流量變化。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當地政府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計劃在圖5中A、B兩點間修建攔河壩,該措施可能使河水對C點河岸的沖刷__________。(2分)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請對如何修建該攔河壩提出兩條合理建議。(4分)
(2)與觀測點②相比,觀測點①測得的流量較________。(2分)其原因是_______。(2分)
(3)請在答題卡的圖6上繪出圖5中點③所在斷面1—7月的流量變化趨勢曲線。(4分)
表1
年份 | 人口數量(萬人) | 農作物 | |||
常住人口 | 其中: 城鎮人口 | 糧食作物 | 經濟作物 | ||
總產量 (萬噸) | 播種面積 (萬公頃) | 播種面積 (萬公頃) | |||
2000 | 1013 | 346 | 364 | 62 | 10 |
2010 | 1149 | 651 | 275 | 45 | 15 |
(4)表1是該河段所在地區部分社會經濟指標。據表1指出該地區近10年來糧食生產的變化趨勢,(4分)并分析原因。(8分)
12.(1)【答案】加劇 建議控制堤壩高度,修調節水閘。
【試題立意】該題第一問考查的是考生流水對河流彎道兩岸的侵蝕程度比較。第二問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這個要考查考生生活知識的儲備。
【解題思路】第一問,平時考生應該有訓練,彎道直接沖刷的凹岸,流量變大了,當然是凹岸沖刷也加劇了。第二問,已經說了修建攔河壩,因此,就只能在壩上做文章了。應該說還是容易想到建議控制堤壩高度,修調節水閘。
【易錯點撥】第一問,對于掌握知識掌握不好的考生,容易用地轉偏向力去做題,這個平時要對學生強調河道彎道處,和直道處是不一樣的。
(2)【答案】大(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試題立意】該題考查考生對圖中河道的仔細研讀,實際就是考查考生的閱圖能力,并不難。
【解題思路】第一問,考生應該很容易得出①測得的流量較大。必定圖中很清楚一個河道變成了兩個;第二問,考生只要讀出了河道一變成了二,還是很容易得出乙河道的分流作用的。
(3)【答案】
【試題立意】該題考查考生對圖5和圖6的仔細研讀,實際就是考查考生的閱圖能力,也并不難。
【解題思路】只要考生認真讀圖5和圖6就會發現河道①的流量大致分成了河道②和河道③,所以圖6中河道③的數據就直接用河道①的數據減去河道②的數據可得到。然后在圖中畫出點,并用圓滑曲線連接即可。
(4)【答案】糧食總產量和播種面積減少 原因:城鎮人口增加,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勞動力減少,耕地面積減少;生產技術進步較慢,單產提高不明顯;種植結構調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
【試題立意】該題考查考生對表1數據的分析,實際就是考查考生的表格數據綜合對比分析能力。
【解題思路】第一問,考生應該很容易從表1中糧食作物得出;第二問,考生只要從表中可以直接得出,城鎮人口增加和經濟作物面積增加,生產技術進步較慢,單產提高不明顯,可分析得出。